有這樣一處紅色革命紀念地,它坐落于陜西省臨潼區(qū)的驪山腳下,在華清宮絢麗奪目的燈光下,靜靜地駐足那里,讓時間訴說它的過去,讓后輩傾聽它的光輝歷史,2023年10月22日,伴著一絲秋的涼意,我們來到了西安事變的舊址—五間廳和兵諫亭。
西安事變,又稱雙十二事變。1936年,中國面臨來自日本的侵略威脅,民族危機空前加深,而蔣介石此時非但不思抗日,還繼續(xù)施行“攘外必先安內(nèi)”的反動政策,對內(nèi)“剿共”,對外妥協(xié)。當時奉蔣介石之命“剿共”的國民黨東北軍和十七陸軍先后與紅軍建立聯(lián)系,在紅軍感召下一致認為當盡快建立抗日民族統(tǒng)一戰(zhàn)線,于是兩軍將領張學良、楊虎城便向蔣介石建議聯(lián)合抗日,但遭到拒絕。同時,蔣介石為逼迫張學良進攻紅軍,更是借游山玩水為名義攜夫人宋美齡來陜西督戰(zhàn),并趁機設計了大規(guī)模的剿共運動。在張學良哭諫無效的情況下,12月12日,張、楊兩位愛國將領為了勸諫蔣介石不再使用“攘外必先安內(nèi)”的既定國策,實現(xiàn)停止內(nèi)戰(zhàn),一致抗日的目標,在西安臨潼華清池蔣介石下榻之處將其控制,發(fā)動了“兵諫”。事后蔣介石接受了“停止內(nèi)戰(zhàn),聯(lián)合抗日”等六項主張,西安事變和平解決。這一歷史事件是中國從國家內(nèi)戰(zhàn)走向全面抗日的重要轉(zhuǎn)折點,不僅促成了國共第二次合作,更改變了國家的命運。我們裝著在書本里了解到的歷史知識向著我們的目的地出發(fā),乘坐地鐵九號線在華清宮站下車。
第一站,我們來到了華清宮珍寶館,因為二樓換展的緣故我們沒能看到關于西安事變的文獻史料,但在一樓的展廳我們看到了帶著歷史印記呈現(xiàn)在我們面前的歷史碑刻,歷史的魅力在于它從來都是有據(jù)可依,在于讓后人不將它忘記。在華清宮這里,我們還遇到了一段中國帝王的愛情佳話,一騎紅塵妃子笑,無人知是荔枝來,唐玄宗和楊貴妃在這里許下了“在天愿作比翼鳥,在地愿為連理枝”的誓言。
第二站我們來到了西安事變的第一事發(fā)地—五間廳,五間廳自西向東依次排列,分別是秘書室,蔣介石臥室,蔣介石辦公室,部署進攻紅軍的會議室,侍從室主任錢大鈞的辦公室。西安事變發(fā)生時,蔣介石在聽到槍聲后迅速從自己臥室的后窗戶翻出,向著后山跑去。我們站在這里,當年槍戰(zhàn)時在玻璃上留下的彈孔還清晰可見,一道道彈痕也在提醒著我們勿忘歷史,珍惜當下的美好生活。
在向五間廳出發(fā)時我們還路過了兩個舊址,一個蔣介石湯池的舊址,一個是周總理湯池舊址。蔣介石的湯池舊址建在他的起居室里,是按照楊貴妃的湯池標準修建的;周總理的湯池則是在大眾浴池內(nèi),據(jù)簡介介紹,周恩理總理當年陪尼泊爾馬亨德拉國王參觀華清宮,參觀完畢后讓外賓去VIP浴室洗溫泉,自己則堅持在大眾浴池里洗溫泉,鮮明的對比讓我們再次感嘆出那句,沒有共產(chǎn)黨哪有新中國!
第三站我們沿著臺階向西安事變的第二重要地方出發(fā)—兵諫亭,該亭建于1946年3月,由胡宗南發(fā)起,黃埔軍校七分校全體士官募捐而成,被稱為“正氣亭”,沿途上山的時候,老師告訴我們,其實在1949年后,這個亭子被改名“捉蔣亭”,名字的來由是因為當時戰(zhàn)士們在此處發(fā)現(xiàn)了倉皇逃跑的蔣介石,后來,為了緩和兩岸的關系,更名為現(xiàn)在的“兵諫亭”。看著蜿蜒的山路,陡峭的石壁,想到蔣介石竟然赤腳能爬到此處,我們也不禁感慨,人到了生死存亡之際,會進發(fā)出很大的潛能。
本來行程到這里就接近尾聲了,可看著這座我們已經(jīng)不知不覺走過了三分之一的驪山,大家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—登頂,一個小時十五分鐘,大家實現(xiàn)了在驪山的頂峰俯瞰整個臨潼的愿望,那一刻,所有登山的辛苦都有了意義,在山頂,我們留下了這次研學最精彩的一張照片。
西安事變不僅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,更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,這段歷史應該被后人牢記。當我們沿著先輩們的足跡行走時,我們忽然發(fā)現(xiàn)當下的美好生活是多么來之不易。作為新時代大學生,我們需帶著中華民族先輩們不屈不撓的精神,勇敢無畏的氣魄,不怕困難的決心,為實現(xiàn)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!